面试航天科技行业必读|中国商业航天版图之民营航天的需求
民营航天的需求从何而来?
中国商业航天的起步,其实非常早,而且中国的商业发射数量和吨位,也是居于世界前列。
只不过,过去,中国航天在众人视野中刷屏的,都是光彩夺目的国家队,神州系列飞船家喻户晓、长征系列火箭妇孺皆知。近些年,蓝箭航天、星际荣耀,零壹空间这些民营商业航天企业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
1988年11月,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签订了我国第一份火箭商业发射合同,为美国休斯公司提供卫星发射服务。这次的商业化尝试,除了将航天科技技术变现外,其实也是“借订单促技术突破”,签订订单后,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开始对大推力火箭的研制工作,基于长征二号火箭,制造了“长征二号捆”火箭,1990年7月16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将休斯公司的澳赛特通信卫星送入太空。
这是中国第一次对卫星进行商业发射,而且在这次发射中,突破了大推力多级火箭捆绑的关键技术难题,创造了18个月完成火箭研制的奇迹。
此后,中国航天产业国家队开启商业发射新时代,在完成国家火箭发射战略任务的同时,开始承接国际商业订单,由于国外火箭公司多为小载重火箭,中国航天的大推力大载重能力,在国际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但仅有国家队的力量还不够。除了大型发射任务,还有很多小型发射需求等待完成。根据初步预测,我国在当前阶段,商业航天每年的运力需求就达到了25吨,但国家队的长征系列火箭,2021年在完成国家任务后,剩余能够进行商业发射的余量仅有5吨。随着空天科技的发展,需求会更加旺盛,这个缺口也会越来越大。
这个缺口,也是民营航天公司的重要机会,此时能够跻身商业发射市场,是绝佳的市场机会。
商业航天市场的客户需求,其实是非常明确的,主要集中在卫星组网方面,另外,太空运输、太空旅游、深空探测等需求,也在逐渐孕育强化。
卫星需求是当前商业航天的最关键需求。人造卫星按用途主要分为通信、导航、遥感三类。从卫星的种类看,全球在轨的卫星中有超过一半的卫星是通信卫星,但在商业卫星领域中,遥感卫星的数量要明显高于通信卫星和导航卫星,这是因为遥感卫星相对功能更加专业集中,体积和重量也相对较小,发射难度较低,市场需求旺盛,能够在农业、林业、国土、水利、城乡建设、环境、测绘、交通、气象、海洋、地球科学研究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相应的,变现价值和商业价值也就相对明显,所以许多卫星研发公司,都把自己的第一阶段目标,积极地定位在遥感卫星领域。
卫星制造企业微纳星空的创始人高恩宇就表示:“此前一个民营企业要想获得一定期限内的卫星照片,需要向有关部门去申请购买,且越是近期价格越高。但随着商业卫星产业的发展,卫星本身的成本在下降,这时发射一颗属于自己的遥感卫星就成为了很多企业的选择。”
除了卫星组网,太空运输也是很具有商业前景的方向。在国外,向空间站运送物资和试验设备的任务,很多都是由商业航天公司承担,我国也在逐渐推动商业航天公司参与到空间建设任务中。2022年,我国空间站即将全站建成并投入运营,根据《中国空间站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项目征集公告》及《中国空间站科学实验资源手册》,我国空间站实验项目面向科研团体、企业团体、高校开放,范围广泛;实验条件丰富,可以满足多方面的实验需求;在轨运营10年以上,可以连续实验且可开展上千个实验项目,由此衍生出的实验所需物资的空间站投放,以及试验样品带回地面的市场需求将十分旺盛。
另外,太空旅游和深空探测也是具有想象空间的方向,但由于技术实现非常艰难,短期内商业化运营并不现实。
太空旅游包括超高空飞行、零重力游、亚轨道太空旅游、低地球轨道太空旅游等多种项目,尽管前亚马逊CEO贝索斯在2021年7月,通过他的蓝色起源公司完成了人类首次商业航天公司承担的太空旅游,但在太空短短的3分钟,就消耗了28亿美元,这样的成本,显然不是一般人能够承担的。而且载人航天涉及人身安全,我国的政策短期内也不会开放。
深空探测则是技术难度太高,尽管商用价值很大,但即使是国家队,也仅完成了月球取样返回的探测试验,因此,短期内商用并不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