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习生到CEO:实习篇,我喜欢上了做产品

今天拾笔,记录下自己从实习生开始,历经研发、PM、产品、产研VP到CEO这一路走来的鲜花荆棘,放眼明天,也无风雨也无晴。

写在前边:

我本科专业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硕士读教育技术专业。毕业后在清华大学某研究所工作5年。此后便进入了2次创业阶段,第1阶段做教育信息化和严肃游戏,第2阶段同步参与2个公司的创建,1个公司做新高考背景下的基础教育信息化,1个公司做素质教育类的在线学习和知识付费平台。目前在某大厂带领产研团队做某创新业务下的产研架构、多个应用系统的从0~1以及支撑整个业务的底座能力建设。后续发出来的内容,会模糊一些目前在职同事的姓名,会模糊一些在建项目的名称,会模糊一些还在融资或背调阶段的创业项目名称;但是过程中的艰难、欢喜、收获、失败、经验沉淀和闭坑指南都会基于实际情况分享出来。其中,不免会有残酷,有压力,有挫败,希望大家能不忘初心矢志不渝的奔赴星辰大海;也不免会有风调雨顺,加薪晋职的喜悦分享,希望看到的朋友们能理解,我的初衷在于回念,不在于吹牛。

以上。

第一篇:实习

记得应该是研二上学期,我们开始毕业论文选题,本来计划把已经发到核心B的2篇论文展开一下,征求导师意见的时候,导师觉得之前的2篇论文基本闭环了,没有太多可持续探索的点,向后的开放性也不足。没隔几天,导师给了我一个大概叫做“影响未来教育100个技术/产品”的List,让我从里边找找看,是否有可以写的方向。我顺着那个List,挨个把100个专题都遍历了一遍,好多都比较无感,至今还有印象的,也就剩下3个了,Twitter,Facebook和SecondLife。

  • SecondLife:当时台湾新竹清华大学的一位二级学院的院长已经在SecondLife上开了账号,鼓励学生们去哪里互动并给学院和学校提意见;我调研的时候,好像已经有上千学生入驻了那个虚拟学校。现在看,SecondLife有点像去年开始引起广泛关注的元宇宙概念;到了今年,就感觉火到不行,教育行业也和元宇宙开始各种碰撞。上周五我还参加了一个“元宇宙+未来教育”的主题直播活动。
  • Facebook:当时我的感觉就是Just so so ,和我们国内的社交软件比起来,小屁孩一个,呃……现在看,一个商业的成功,产研是海水,运营是火焰。产研和运营的力量在并行存在的过程中,互相扶持、相爱相杀、此消彼长又互相成就着。
  • Twitter:最后我选择Twitter作为我硕士毕业论文选题的原因大概是之前写过个性化学习的论文,我把Twitter看做是一个可以支撑非正式学习场景的工具,在个性化学习那篇论文上,加个工具,加点场景,加点Twitter对信息的不可控作为论文的矛盾点,好像是一个既可以偷懒又相对可以说得过去的方案。PS:写论文的时候,Twitter发一条消息,还要钱;跳墙软件经常被告警,当时在日本读医的高中同学帮了大忙,又是帮忙出钱测试,又是帮忙截图录制视频,我的论文得以7个评审专家全票A通过答辩。

在写毕业论文的时候,少不了调研国内的工具,当时有了饭否和滔滔,新浪微博是后起之秀。所以我找实习的时候,论文还没完成,自然就先给新浪投了简历,结果了无音信。一天上午,我直接跑到新浪总部前台争取面试,才知道是需要预约的,而且木有HR的邀请,自己上赶着去,也木得用。我想把专门彩打的简历留下,前台说不用了,给了我邮箱,直接发电子版。下午陪着同门去搜狐面试,他在五道口搜狐大厦上边面试,我在下边溜达,顺着清华的紫荆东门,沿着主教前边的草坪往里走,右手边一个带着“教育”和“技术”的研究所映入眼帘。当时我就想,都是实习,公司不好约,为什么不去研究所试试呢。

PS:挨着搜狐大厦的那个门其实不是东门,只不过是在正门的东边。清华有一个东门,在外国研究生公寓那,才是正宗的紫荆东门。

研究所比公司,很Nice,是可以不用预约的

  • 约面:上午直接去新浪吃了闭门羹的我,还没能及时成长到“吃一堑长一智”的状态,同样的路数,我就直接拾步上楼,去研究所自荐实习。接待我的赵老师很Nice,说所长正好在,不过时间可能比较紧,后边还有会。我说给我3分钟做个自我介绍就行。然后就真的见到了所长,当然自我介绍也超过了3分钟,新浪没要的彩打简历也留在了所长办公室。从所长办公室出来,接待我的老师说,回头等看过简历,确定可以面试了,再联系我。我就撤了。
  • 正式面试:大概过了2~3天,一个下午,我在丰台,一个已经工作&自己开了工作室的大学同学的住处,接到研究所老师的电话,如果可以的话,下午18:30左右,可以面试,或者再看我的时间。地图查了下距离,时间够,我就打车,记得是70多大洋,去了研究所。所长问我怎么过去的,我说打车。所长微笑着说,那挺贵的,不少钱呢吧,其实再换个时间也行。我说:我很珍惜这次面试,时间也够,就来了。接下来进入了正式面试的提问环节。
  • 关于我的专业:非常清晰的记得,所长问的我第一个问题是,我为什么本科读计算机研究所跨专业学了教育技术。因为家里祖辈、父辈都是教师,我读本科的时候,就了解到教育技术这个专业,可以用得上计算机领域的一些技术,提升教学质量。就想读这个专业了。PS:我们大三的时候,系里除过一直有的辅导员,还分组给我们配置了专业导员,指导我们就业和读研的事情。当时,我邮件介绍了我的情况,并询问专业导员意见,导员邮件分析了本专业考研和跨专业考研的利弊,以及备考阶段需要注意的事项,最后说,相信我有睿智的判断。嗯,是的,就是用的这个词“睿智”,我至今还记得。
  • 关于社会实践:所长基本上没有询问专业课成绩,更多的询问了我大学和研究生期间的一些社会实践。我告知了大学期间先后做班长、系学生会主席、院学生会副主席和研期间校研究生会主席期间组织的一些活动、筹办的报纸等,以及读研期间带了两届本科毕业论文、带着本科生参加了一次暑期支教的社会实践,以及研究生期间兼职给本科生上过的2门公共课,计算机文化基础和Flash课。
  • 关于毕业论文:当所长了解了我毕业论文选题和论文进度后,和我说:在研究所实习,可以尝试把毕业论文中个性化学习,自适应推荐和非正式学习的构想,变成系统功能,开发出来。PS:我时,我的内心是很兴奋的,觉得研究所就是我最理想的实习单位,第六感觉告诉我,研究所应该会接收我去实习。
  • 关于实习时间:因为在研究所可以继续做我的论文,不需要考虑实习和论文的时间冲突。我就说我的实习,可以一直到毕业,大概有半年,还多的时间。
  • 关于薪资:问到我实习薪资的诉求。当时内心已经小激动的我,就说多少都行,按照研究所的制度来就成。
  • 关于实习工作:很神奇的是,面试的过程中,所长没具体介绍我的工作和要求,我也没问。
  • 入职:面试结束,接待我的老师说,下周一就可以到研究所报道,开始实习了。

我的第一天实习

实习的第一天,至今还清晰的记得。

早上提前半小时,就到了研究所。等到面试时接待我的赵老师带着我到了工位后,办公桌准备的特别干净整洁,后来知道是带我的李老师提前帮我收拾好的,研究所同事之间的称呼,也没有后来公司里的哥和姐的称呼,大家都叫老师。实习期间,我对李老师的称呼,很快的变成了“师傅”。领了办公电脑和办公文具后,就跟着师傅参加小组会议,认识同事,熟悉工作,开内网权限,同步内网资料;师傅帮我借了同事的自行车一起骑车去最近的学校食堂吃饭,吃饭回来后,给了我一个学校的手稿地图,里边标注的都是学校的食堂,球场,图书馆和四个门的位置。

上午的小组会,我基本听不懂;下午的项目会,人比较多,我是根本听不懂。下午会上,一位瘦瘦帅气的男老师,曹老师一边讲着项目,安排着后边的工作,看着我在记笔记,和我说:先不用记了,听一听大概了解下就行,下去让我师傅慢慢给我讲。

下午17:30就下班了,我们要在内网提交工作日志,第一天的日志,我大概是这么写的:很高兴加入团队,研究所的老师们很好,我的师傅很NIce,曹老师很厉害。

后记:

  • 研究所的李老师,像师傅一样带我的实习和工作经历,也影响了我后续的工作和创业带人的习惯,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着急解决不了问题,Leader的耐心会换来团队成长的内驱力。
  • 研究所的曹老师,大我两届,后来我们成了一起食堂,一起打篮球,一起喝酒,一起打台球,一起创业的好兄弟。现在,他在上海,我在北京。

我的第一次实习汇报

实习生进组后,会安排到不同系统组熟悉系统文档,系统操作,系统运维客服,然后根据带人老师的安排,做一次内部汇报,主要是讲用户怎么使用系统。我最初分配到研究生教务系统组,研究生教务系统比较复杂,我参与的是教学评价的模块,涉及到超管Admin,研究生院管理员,教师几个角色。业务流程大概是教师基础数据更新维护,教学数据导入,教学质量评价,结果公布。数据流会从研究生教务系统的多个模块抽取,也会涉及从外部教学系统接口数据同步。当时为了讲清楚操作流程,我用不同的颜色标注不同的角色用户,用粗细不同的线画流程图,PPT上几乎每一页都写着“温馨提示”,把可能出现的误操作,和异常提示后,系统页面的操作路径用小箭头备注下出来。那次汇报,当我不断的温馨提示着,副所长刘老师笑出了声音,另一位后来成了所长的副所长周老师也不时的轻声笑着。我还没有汇报完,两位副所长就离开,忙事情去了。

后记:

  • 等我实习转正过后,再回去看我写的那些温馨提示,其实都是我给自己的提示,系统使用一段时间后,就不用那么温馨的提示了,大家都熟悉了。不过对于系统的新用户而言,温馨提示还是多少有些作用的,我当时写的那些温馨提示,后来经师傅同意并向项目组申请同意后,我就写到了系统的帮助文档里;再后来PC端基本也更新帮助文档了,这些系统操作注意事项就精简,放在了系统页面中了;再往后,随着系统页面元素的增多,没有太多的留白写我的那些“温馨提示”,就换成了弹窗,或者去掉了。
  • 后来创业,PC端和App端的产品都有做。我给团队分享了“温馨提示”的故事,和大家达成了一致,PC端产品可以继续“温馨提示”些;App端产品,要在没有“温馨提示”的情况下,让用户快速上手产品使用。我创业直接带产研团队的项目中,UE的工作一直是产品经理兼任,并没有分开两个岗位去完成。在我到大厂做创新业务的时候,研发资源相对更为充足,分工也更为细化和垂直,我直管的项目中,UE是和产品同步参与项目的,没有出现过产品原型完成后再交给UE设计的协作方式。

我的实习转正

那次带着“温馨提示”的汇报过后,大概是我实习2~3周的时候,师傅告诉我,不用再准备实习转正答辩材料了,我已经提前实习转正了。随着后来和两位副所长熟络起来,聊到那次系统讲解汇报以及我转正的事情;大概是那次“温馨提示”的汇报,让他们准许我不答辩,直接转正了。

我的实习岗位

实习的前2个月,我的实习工作比较杂,有系统测试、手册撰写、客户咨询服务、系统培训。这些工作,在大厂和体量较大的项目团队中,都属于不同的岗位,比如单元测试和白盒测试属于研发岗,手册撰写属于产品岗,客户咨询属于售后运维或者客户成功岗,系统培训属于售前和解决方案岗。实习差不多3个多月后,因为我本科学的是计算机,曹老师带着我做了一些报表的开发,后来他准备考博,没太多时间做报表研发,也就再没带我继续做研发。实习末尾包括后来留下来正式工作后,我经常出差做系统演示、客户交流以及应标答辩,现在看这些工作属于销售、售前和解决方案岗。

后记:

  • 实习期间,没有太多在意岗位和工作职责边界,有工作需要,就补上去协同。自己加入的第一个系统组,就是研究所当时最为复杂的一个系统,这些不同岗位的经历,对我最终选择做产品,帮助比较大,让我从实习开始,就有机会从用户和产研两个角度开看系统能力和设计,非常有利于共情能力的养成。
  • 除过后端的产研、运维及客户的工作,我还经历的前端销售、售前及解决方案的工作,对我后续创业项目从产研VP到CEO的职位变化,也提供了较大的帮助。至今我都觉得,我可能更擅长产研或者产品这些后端工作,但是要感谢曾经的前端工作,让我敢于接受CEO这个岗位的挑战,也很庆幸,在我任职CEO期间,项目完成了从0~1,从1~100,并成功引入A轮及A+两轮投资后,让项目从资本维度上岸。
  • 很多人认为,走向专家,需要垂直,需要一个岗位上投入千万量级的工作日;不过从另一个维度看,多岗位的经历和挑战,客观上会稀释同一岗位的专注投入,主观上也可以帮助自己更多维的看问题。

我成了一位产品人

第一次相对独立接需求,是农大的一个“研究生奖助贷”项目。这个项目是从清华的奖助贷项目中做了一个分枝,私有云部署的,但是项目实施大概3个学期后,迟迟不能验收。师傅带着我去沟通,推进验收。这个系统除过农大,兰大也在用,都是用清华的版本上分枝出来的,系统功能和界面相差不大,在和农大及兰大的用户沟通几轮过后,我逐渐发现,农大和兰大的管理方式和清华差异较大,同一个系统的使用者,在数据权限和审批权限上不同,包括学生贷款和助学金的数据对齐以及相关财务系统的接口也各有不同。随后在项目会上,我提出,问题可能出现在不同学校组织架构和用户权限上的差异。经过师傅申请,由我主责先推进农大版本的迭代和改造。从这个项目开始,我和UI老师重新设计了不同学校版本的页面风格,产品层面着手开始画原型,根据不同学校用户的部门架构,调整系统模块顺序,重新定义角色,并对角色下账号的权限进行了更细粒度的梳理,经过2个月左右的产研攻关,终于在学期末,完成了农大版的验收。此后又陆续完成了兰大版的优化工作。负责这个系统售后维护的老师也说,再也不会发生,拿着兰大的系统为农大老师讲解使用操作,越讲越迷糊,跟着用户一起蒙圈的尴尬场景。那次几位老师点赞后,我也更加笃定自己的兴趣和价值贡献,更多的在产品维度,由此确定了我后续的职业发展方向,就是做一个产品人。

后记:

  • 很庆幸,自己可以有机会,尽早的参与从0~1的项目改造。这一点对于产品经理而言,是挑战,也是幸福的。
  • 从一个系统分枝到抽象为三个不同的版本,这个项目经历,对于我后续做通用能力节奏、中后台能力沉淀、SaaS产品架构设计和复杂业务场景下设计支撑多个应用系统的平台能力底座,帮助很大。

我的实习结束

在实习阶段,我完成了非正式学习的毕业论文,虽然没有实现当初面试时计划的做一个自适应推荐的个性化学习平台。但于我而言,实习期间参与的工作,还是让我收获颇多,更大的意义在于,我喜欢上了做产品,也特别明确的知道了自己的能力画像,我更适合去做一个产品经理。从实习转正后,我就开始申请成为一名正式的产品经理,最终如愿的拿到了正式员工的录用Offer。我实习结束的时候,也成为了正式员工的开始。

后记:

  • 研究所的那5年,我在一个原有的在线学习平台上,持续迭代了个人中心、资源中心、资源共享联盟等能力,为自适应个性化推荐的产品架构设计,做了些准备。离开研究所之前,有幸参与了一个863课题,做知识图谱和个性化推荐相干的工作。
  • 后来创业做基础教育信息化项目的过程中,很高兴有机会策划了一个在线教育项目,工作中心逐步从B端产品向C端产品衍变。很感谢老板的信任,让我直管产研团队,此前关于非正式学习、自适应推荐、个性化学习以及知识图谱课题的一些思考和积累,在这个项目上都得以实现。

----------------------------

实习的部分,写到这里;

下一篇开始整理成为正式员工后的第一年,大概回忆下,我觉得可以写写Axure,写写前端Ajax;写写需求管理,写写产研小组的日常……对,还有分页加载,还有远去尼泊尔的那位兄弟。

------------------------------

更多关于校招的干货贴,可以订阅《校招百问百答》专栏,为大家逐一解密校招的那些事!点击前往--->

希望入职产品经理岗的同学,可以订阅《产品经理常见面试题解析》专栏,深度剖析产品面试诸多问题背后的那些事!点击前往--->

#职场故事##实习##面经##职场##转正#
全部评论
真的很厉害。希望我也可以成为励志型选手,一步一个脚印!
3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2022-06-01 16:42
深受楼主的鼓舞,加油呀~
点赞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2022-06-02 22:22
楼主好棒,共勉~
点赞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2022-06-02 22:33

相关推荐

评论
13
19
分享
牛客网
牛客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