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能优化 | Wireshark抓包告诉你为什么Redis Pipeline可以明显提升性能
就本人目前所接触过的系统而言, 大部分系统性能瓶颈还是在IO。
举个例子, 原本在内网表现压测表现正常的系统了,上了预发布环境后进行压力测试系统整体性能表现特别拉胯, 经过排查后发现 耗时主要集中MySQL与Redis查询/更新这一块, 排查数据库日志发现并没有特别离谱慢查询, 可以确定耗时基本上在IO这一块。
排查出问题之后, 立马开始对系统采取了以下优化措施:
- 需要使用到数据库数据的地方尽可能一次性查询出来
- 使用
CASE WHEN
机制一次性更新多条数据
优化之后性能有所提升, 但表现还是不佳, 最后定位到部分接口(排行榜类的)有以下行为:
- 由于缓存数据分散在多个
zset
中, 查询出多少条用户数据就会调用多少次zscore
以及zrevrank
来获取用户的积分或排名
以上行为造成了接口的主要耗时全部集中在了IO上, 虽然平均执行一条指令耗时大概在1ms(从发出请求到接收到返回数据), 但架不住积少成多。
由此, 我们引入了Redis的pipeline
机制对系统中的缓存读取的部分进行了优化。
Redis Pipeline
我们知道典型的Redis是典型的C/S架构, 并且是请求/响应模型, 即:
- 在同一个TCP连接上, 客户端按顺序发出请求A, B, C, 服务端按照顺序返回A, B, C的响应, 大多数客户端的实现方式是发出请求A后会等待到响应返回才发出下一个请求。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HTTP2, 该协议支持在同一个TCP连接上发出多个请求, 并且响应是可以无序到达的
需要注意的是, Redis Pipeline
并不是像set
,get
之类的命令, 而是客户端将命令打包在一起,然后发送给Redis服务端处理。说白了就是Redis服务端如果检测到了客户端同时发了多条命令过来, 会启用pipline机制, 将命令的响应保存到响应队列中, 处理完之后打包回给客户端。
以下Demo使用Go编写一个简单的pipline程序, 并记录了抓包数据:
package main
import (
"context"
"fmt"
"github.com/go-redis/redis/v8"
)
func main() {
rdb := redis.NewClient(&redis.Options{
Addr: "192.168.0.15:6379",
Password: "", // no password set
DB: 0, // use default DB
})
ctx := context.Background()
pipe := rdb.Pipeline()
for i := 0; i < 64; i++ {
pipe.ZRank(ctx, "rank", fmt.Sprintf("u%d", i))
}
cmds, err := pipe.Exec(ctx)
if err != nil && err != redis.Nil {
panic(err)
}
for _, cmd := range cmds {
resp := cmd.(*redis.IntCmd)
rank, err := resp.Result()
if err != nil && err != redis.Nil {
panic(err)
}
fmt.Printf("%d\n", rank)
}
}
复制代码
如下图红框标注的报文所示, 客户端并没有发送pipline
之类啥的字符串, 而是直接将命令打包在一起发送给服务端, 由于数据量较大被拆成了两个包。
Redis 服务端的响应报文如下所示
那么如果我们不使用Pipeline呢? WireShark截图如下所示(读者可以自行修改以上代码并进行验证)
以上行为可能你在内网开发的时候没有什么感觉, 因为业务服务器和Redis服务器之间的RTT
很小, 甚至有可能在同一机子上。可如果上了生产环境, 业务服务器和Redis服务一般都是单独部署,这么多网络请求带来的耗时就很可观了。
总结
Redis Pipeline
是Redis提供的一种批处理机制, 而不是一条命令- 使用
Redis Pipeline
机制可以有效减少网络请求次数,减少多次IO带来的消耗从而提供性能 - 通过合并IO操作(减少IO次数)带来性能提升是非常明显的
作者:kovogo
链接:https://juejin.cn/post/7031567422402330654
来源:稀土掘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