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赏析[TACL19]生成模型还在用自左向右的顺序?这篇论文教你如何自动推测最佳生成顺序

论文地址:Insertion-based Decoding with automatically Inferred Generation Order

介绍

大多数的生成模型(例如seq2seq模型),生成句子的顺序都是从左向右的,但是这不一定是最优的生成顺序。
可能有人要说,反正最终都是生成一个句子,跟生成顺序有啥关系?
但是大量实验确实表明了从左向右生成不一定是最好的,比如先生成句子中的核心词(出现词频最高的词,或者动词等)可能效果会更好。

于是这篇论文就提出了自动推测最佳的生成顺序,考虑所有顺序的概率,优化概率之和。
但是对于任意一个生成顺序,如何还原原本的句子呢?
本文又提出了一个相对位置编码的方案,并且融合到了Transformer里。

传统序列生成模型

给定一个输入句子 x x x,生成的句子 y y y的概率可以被建模为:
p θ ( y x ) = <munderover> t = 0 T </munderover> p θ ( y t + 1 y 0 : t , x 1 : T ) p_{\theta}(y | x) = \prod_{t=0}^{T}{p_{\theta}(y_{t+1}|y_{0:t}, x_{1:T'})} pθ(yx)=t=0Tpθ(yt+1y0:t,x1:T)
其中规定输出句子的首尾单词 y 0 y_{0} y0 y T + 1 y_{T+1} yT+1是特殊记号。

那么模型最大化正确输出的概率就行了。
解码的时候在每个时刻取概率最大的输出单词就行了,当然也可以加上beam search等方法提高性能。

InDIGO

本文将生成顺序看作隐变量 π \pi π,那么对于一个输出句子 y y y,他的隐变量可能取值是阶乘级别的。
我们取所有顺序的概率之和,作为输出 y y y的概率:
p θ ( y x ) = <munder> π P T </munder> p θ ( y π x ) p_{\theta}(y|x) = \sum_{\pi \in \mathcal{P}_{T}}{p_{\theta}(y_{\pi}|x)} pθ(yx)=πPTpθ(yπx)
而每个生成顺序的概率被定义为:
p θ ( y π x ) = p θ ( y T + 2 y 0 : T + 1 , z 0 : T + 1 , x 1 : T ) <munderover> t = 1 T </munderover> p θ ( y t + 1 , z t + 1 y 0 : t , z 0 : t , x 1 : T ) p_{\theta}(y_{\pi}|x) = p_{\theta}(y_{T+2}|y_{0:T+1}, z_{0:T+1}, x_{1:T'}) \cdot \prod_{t=1}^T{p_{\theta}(y_{t+1}, z_{t+1}|y_{0:t}, z_{0:t}, x_{1:T'})} pθ(yπx)=pθ(yT+2y0:T+1,z0:T+1,x1:T)t=1Tpθ(yt+1,zt+1y0:t,z0:t,x1:T)
这里多了一个变量 z z z,用来表示生成的单词在原句子中的绝对位置。
还多了一项 y T + 2 y_{T+2} yT+2,表示句子生成结束。
为什么要用这一项呢?因为原来的结束符号< /s>被当作第二项输入进序列了。

这里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在每一步预测的时候,都不知道最终句子长度是多少。
那么怎么知道绝对位置 z z z是多少呢?所以要用相对位置 r r r来进行编码。

假设在 t t t时刻,对于第 i i i个单词 w i w_i wi,采用一个向量来表示它的相对位置,每个维度取值只有-1,0和1三种。
r i , j r_{i,j} ri,j定义为:如果 w i w_i wi绝对位置在 w j w_j wj的左边,就取-1;如果是一个词,就取0;如果在右边,就取1。
可以观察到这个时刻向量长度其实只有 t + 1 t+1 t+1,而且下个时刻长度就会加1。
将这些向量拼接成一个矩阵 R R R,每一列表示一个单词的位置向量,这个矩阵关于主对角线对称的元素其实是相反数。

那么下一个时刻是不是这个矩阵得重算呢?不需要。
因为下一个单词无论插在哪里,都不会影响之前的单词的相对顺序,所以只要给这个矩阵 R R R新增一行一列即可:

但是 r t + 1 r_{t+1} rt+1不能随便取值,不然可能是非法的,没办法还原到绝对位置。
所以这里定义 r t + 1 , j r_{t+1,j} rt+1,j这么算:
首先预测一个单词 y k y_{k} yk,然后预测 y t + 1 y_{t+1} yt+1插入到它的左边还是右边。
如果 j = k j = k j=k,那么如果插入到左边,值取-1,插入到右边取1。
如果 j k j \neq k j=k,那么 y t + 1 y_{t+1} yt+1和前面单词的相对顺序其实是和 y k y_k yk和他们的相对顺序完全相同的,那么直接取 r k , j r_{k, j} rk,j就行了。

伪代码如下:

最后得到了相对位置之后,怎么还原为绝对位置呢?
只需要用下面式子就行了:
z i = <munder> j </munder> max { 0 , r i , j } z_i = \sum_{j}{\max\{0, r_{i, j}\}} zi=jmax{0,ri,j}
也就是看每个单词前面有多少单词。

模型

本文只修改了Transformer的解码器部分,因为对于随机的生成顺序,解码的时候绝对位置未知,所以传统的绝对位置编码行不通。

稍稍修改attention的计算方式:
e i , j = ( u i Q ) ( u j K + A [ r i , j + 1 ] ) d <mtext> model </mtext> e_{i, j} = \frac{(u_i^{\top}Q)\cdot(u_j^{\top}K + A_{[r_{i,j}+1]})^{\top}}{\sqrt{d_{\text{model}}}} ei,j=dmodel (uiQ)(ujK+A[ri,j+1])
其中 u u u是输出的隐层表示, Q , K , A Q, K, A Q,K,A是参数, A A A根据相对位置不同分为三个向量表示。

经过attention计算之后,得到了当前已预测词的表示矩阵 H H H,那么下一个词和对应相对位置概率为:
p ( y t + 1 , r t + 1 H ) = p ( y t + 1 H ) p ( r t + 1 y t + 1 , H ) p(y_{t+1}, r_{t+1}|H) = p(y_{t+1}|H)\cdot p(r_{t+1}|y_{t+1}, H) p(yt+1,rt+1H)=p(yt+1H)p(rt+1yt+1,H)
也就是先预测下一个单词是什么,再预测它的相对位置。当然也可以倒过来,只是实验效果不如这个。

预测单词的概率:
p <mtext> word </mtext> ( y H ) = <mtext> softmax </mtext> ( ( h t F ) W ) p_{\text{word}}(y|H) = \text{softmax}((h_t^{\top}F)\cdot W^{\top}) pword(yH)=softmax((htF)W)

预测下一个词应该插在哪个位置:
p <mtext> pointer </mtext> ( k y t + 1 , H ) = <mtext> softmax </mtext> ( ( h t E + W [ y t + 1 ] ) [ H C ; H D ] ) p_{\text{pointer}}(k|y_{t+1}, H) = \text{softmax}((h_t^{\top}E + W_{[y_{t+1}]})\cdot [H^{\top}C; H^{\top}D]^{\top}) ppointer(kyt+1,H)=softmax((htE+W[yt+1])[HC;HD])
注意到这里不仅拼接上了下一个词的词向量,还区分了每个词左边和右边的隐层表示。

其实这里有个问题,一个词在 w i w_i wi的右边不就等价于在 w i + 1 w_{i+1} wi+1的左边吗?那其实这两个预测结果都是对的。虽然最后的 r r r向量都是一样的。

目标函数

因为一个句子的可能排列顺序太多了,不可能一一枚举,所以这里最大化ELBO来代替最开始的概率之和。
对于输入 x x x和生成 y y y,首先定义一个生成顺序 π \pi π的近似后验 q ( π x , y ) q(\pi|x, y) q(πx,y)
然后ELBO可以表示为:

注意这里如果近似后验训练中固定不变的话,第二项可以忽略。

然后就可以根据近似后验来进行采样,优化这个函数了,那么这个近似后验怎么定义呢?

第一种方法是定义为一个常见的确定的顺序,比如从左向右、从右向左等等,详见下表:

这种情况下,模型其实就变成了和普通的序列生成模型差不多了,只用最大化一个生成顺序的概率就行了,区别就是多了相对位置编码。

第二种方法是用beam search,这里称作Searched Adaptive Order (SAO)。
传统的序列生成模型其实也有beam search,不过那是在每个时刻解码概率最大那些子序列。
而这里的beam search空间更大,搜索的是整个排列的空间。
也就是在每个时刻,遍历所有的下一个单词和它的相对位置,找出最大的 B B B个子序列。
最后的目标函数变为了:
L <mtext> SAO </mtext> = 1 B <munder> π B </munder> log p θ ( y π x ) \mathcal{L}_{\text{SAO}} = \frac{1}{B} \sum_{\pi \in \mathcal{B}}{\log{p_{\theta}(y_{\pi}|x)}} LSAO=B1πBlogpθ(yπx)
这里近似后验被定义为了:如果 π \pi π B \mathcal{B} B中,概率为 1 B \frac{1}{B} B1,否则为0。

还有一些小trick,比如beam search加入噪声,这样可能采样到概率比较小的那些排列。
还有位置预测模块收敛的比单词预测模块更快,这就会导致模型最后总是先预测出高频词或功能词(大雾。。。)。
解决方法是先用给定的顺序(例如从左向右)预训练一遍模型,然后再训练beam search模型。

最终解码还是用上面的伪代码,只是加入了beam search。
但是这里是先预测的单词,再预测的位置,和训练时的beam search略有不同。

实验

实验主要做了几组机器翻译、词序还原、代码生成和图像标签生成,这里就简单看一下机器翻译结果,其他的详见论文。

机器翻译结果如下:

可以看出beam search的提升还是挺大的,而用随机顺序生成序列效果很差,用句法树的遍历顺序生成也挺差的。

其他的实验细节和结果详见论文,这里就不展开分析了。

总结

这篇论文提出了考虑多种序列生成的顺序,以此提升最终生成的效果,实验证明还是有效的。
为了记住这种顺序,还提出了相对位置表示,用来解决原始Transformer无法表示随机排列的问题。

但是总感觉beam search和相对位置表示的矩阵不是很优雅,很繁琐。
后续工作也提到了直接预测排列,而不是用beam search。
还有这种相对位置表示能否用在其他任务上,比如做成通用的位置表示?
不过这种“打乱顺序”的思想倒是挺不错的,很多地方可以用,毕竟人类看句子第一眼可能也会看到核心关键词嘛。

算法码上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

公众号「算法码上来」。godweiyang带你学习算法,不管是编程算法,还是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算法都一网打尽,更有各种计算机新鲜知识和你分享。别急,算法码上来。

全部评论

相关推荐

双非坐过牢:非佬,可以啊10.28笔试,11.06评估11.11,11.12两面,11.19oc➕offer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微风不断:兄弟,你把四旋翼都做出来了那个挺难的吧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评论
点赞
收藏
分享
牛客网
牛客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