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模式
写代码时总会出很多的if…else,或者case。如果在一个条件语句中又包含了多个条件语句就会使得代码变得臃肿,维护的成本也会加大,而策略模式就能较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本篇博客就带你详细了解策略模式。
策略模式的定义和使用场景
定义:
策略模式定义了一系列的算法,并将每一个算法封装起来,而且使他们可以相互替换,让算法独立于使用它的客户而独立变化。
分析下定义,策略模式定义和封装了一系列的算法,它们是可以相互替换的,也就是说它们具有共性,而它们的共性就体现在策略接口的行为上,另外为了达到最后一句话的目的,也就是说让算法独立于使用它的客户而独立变化,我们需要让客户端依赖于策略接口。
策略模式的使用场景:
1.针对同一类型问题的多种处理方式,仅仅是具体行为有差别时;
2.需要安全地封装多种同一类型的操作时;
3.出现同一抽象类有多个子类,而又需要使用 if-else 或者 switch-case 来选择具体子类时。
UML类图
这个模式涉及到三个角色:
环境(Context)角色:持有一个Strategy的引用。
抽象策略(Strategy)角色:这是一个抽象角色,通常由一个接口或抽象类实现。此角色给出所有的具体策略类所需的接口。
具体策略(ConcreteStrategy)角色:包装了相关的算法或行为。
策略模式在spring实例中实例如下
抽象策略类
public interface Strategy {
int execute(int a, int b);
}
具体策略类
@Component("minus")
public class MinusStrategy implements Strategy {
@Override
public int execute(int a, int b) {
return a - b;
}
}
------------
@Component("add")
public class AddStrategy implements Strategy {
@Override
public int execute(int a, int b) {
return a+b;
}
}
------
@Component("multi")
public class MultiStrategy implements Strategy {
@Override
public int execute(int a, int b) {
return a * b;
}
}
环境角色类
@Component
public class StrategyFactory {
@Autowired
private Map<String, Strategy> stgMap; //从注入的bean中看哪些是实现了Strategy接口的
public int doAction(String strType) {
Strategy strategy = this.stgMap.get(strType);
return strategy.execute(2, 3);
}
}
测试方法
@RestController
public class StrategyController {
@Autowired
private StrategyFactory strategyFactory;
@GetMapping("/test/{op}")
public int strategy(@PathVariable("op") String op) {
int result = strategyFactory.doAction(op);
return result;
}
}
测试结果
试想此处不用策略模式,将会有很多的if else逻辑,代码的优雅性会降低很多。
总结分析
-
策略模式就是这么简单,它就是采用了面向对象的继承和多态机制。
-
优点:
①算法可以自由切换,通过封装角色对其进行封装,保证对外提供“可自由切换”的策略。
②避免使用多重条件判断。
③扩展性良好,增加一个策略只需要实现一个接口就可以了。 -
缺点:
①策略类数量增多,每一个策略都是一个类,复用的可能性很小,类数量增多。
②所有的策略类都需要对外暴露,上层模块必须知道有哪些策略,然后才能决定使用哪一个策略,这与迪米特法则是相违背的,可以使用工厂方法模式、代理模式修整这个缺陷。